第20章 制米饼-《重生之小资生活》
第(2/3)页
刘妈自然是没有不答应的道理,本来她也打算让女儿多学着点,俗话说技多不压身,搞不好这些东西等她以后当家了就用得上了。
其实这制饼一直是刘沁家乡的风俗,每年过年前一个月左右,都会事先把梗米放进锅里炒过,当然为了让米饼更好吃,会按一定的比例放入一些糯米混合。然后把这袋炒过的米拿到辗米坊去磨成米粉(这里说的米粉不是我们平时吃的那种粉哦,而是像面粉一样的),回来放在干燥的地方。等时候到了,就熬上一锅红糖水,当然如果没有红糖,白糖也可以。把糖水放到米粉里,搓*揉成一团,然后把这它们放进木饼印里,经过一些手工加工后,把它们一个个小心地从木饼模里敲出来,放在冒着热气的锅里烤着,感觉它变得结实了就成了。
草草地吃了点东西,交待了两个儿子中午随便整点吃的填肚子,刘妈就携刘沁来到石家了。反正楼房已经封顶了,那帮建筑工人都散了,至于二楼楼顶上的阁楼,等楼面长结实了,四哥会自个儿来帮他们搞定的。所以现在也不需要操心他们的伙食了。
从石英家的破篱笆进入她家的院子,听到他们厨房传来阵阵热闹的声音,刘妈敲了敲门,听到里面的人喊进来了就推开厨房那扇门。刘沁一进去就看到里面有三四个大人,有两三个孩子围着两个拼在一起的桌子。
“五婶子,你可总算来了,咱们正要开始呢。”石伯母站在灶台旁边,手里还不断地搅拌着锅里已经融化的红糖,此时灶里的火早熄灭了,而且糖水已经不怎么烫手了。
石英趁机把刘沁拉到她旁边坐好,“小七,来,坐我这边!”
刘沁笑着答应了,任由她拉着到最里面的角落里坐下,石英家的厨房大概也有十来坪大小,但从已经被熏得发屋顶上可以看出这厨房有一定的年头了。因关上了门,只留一个小窗让空气流通,所以也打开了电灯。而且因为人多又热闹,倒也不觉得冷。她家的桌子是方桌,凳子是长板凳,给人一种坐在古代客栈里的感觉。
此时几个伯母婶婶把布袋里的米粉用碗舀了几大碗出来放入瓷盆里,石伯母就浇上红糖水,刘妈用双手慢慢搓了起来。渐渐地本来犹如一片散沙的米粉渐渐被揉成一团。
刘菜头家的拿出近二十个木饼印模,每个木饼印模上有三四个饼孔,里面或是雕了花或是刻了字。她一一撒上干燥的米粉,然后再倒出来,只让那些木饼印模略沾上一层薄薄的米粉,如此一来,使得敲饼的过程更容易,而且让米饼不易缺角而影响美观。
刘妈拿过已经沾上干粉的木饼印模,往那些饼孔里用力地塞入米粉团,然后把它传给刘菜头家的。她一接过,把它放稳了。就用一个小棒槌给它用力地来几下,尽量使米粉团往饼孔里挤去。
然后她的工作就完成了,把木饼印模递给一个石英她二婶,只见她用一柄竹制的刀子把饼孔上的米粉都削掉,然后递给刘沁几个孩子。此时饼已经成形了,而刘沁她们接过后就拿起干净的瓷调羹磨着饼面,尽量让它显得光滑而且不掉米粉沫。
石伯母接手最后一道工序,把这些饼小心地从饼印里敲出来,然后保持锅里的温度,只要略烫手就行了,慢慢地烘干这些米饼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