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陈阳轻轻将瓷瓶拿在手里看着,全器设色绚丽华美,与莹润白皙之胎釉相得益彰,视之毫无俗艳之感,艺术品味之高不在乾隆御瓷隽品之下,当属道光官窑之翘楚。 陈阳轻轻拂去了瓶身上的灰尘,瓶身釉面光滑,瓶子底部署“慎德堂制”四字矾红楷书款,书法水平甚高,以侧锋书写,笔道稳健而锋芒凌厉,款字结构跌宕多姿,富有变化,可见运笔之人熟知用笔之妙,符合古人所言“正以取劲,侧以取妍”之道,为有清一代堂名款瓷器之少见者。 据清档记载,慎德堂,为圆明园九州岛岛清晏内的一组建筑。道光十年,道光皇帝择九洲清晏西部之清晖阁旁边,原鱼池之地添建了五间三卷大寝宫,曰:慎德堂,次年落成之后,道光皇帝常年在此园居。 清宫旧藏《喜溢秋庭》画轴上,曾详细描绘过道光皇帝在慎德堂内的生活场景,画卷左上角钤“慎德堂宝”印一枚。陈阳想象着如果能找到那幅画轴,或许就能看到这只瓶子在画中的身影,那将是何等激动人心的发现! 旻宁曾专门写一篇《御制慎德堂记》文中,反复强调了修建慎德堂的目地,是为“崇俭去奢,慎修思永。” 道光十二年始,道光皇帝对慎德堂营建不遗余力,心中默念着慎修思永的祖训,每每想到这座寝宫,将承载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生活品味,内心便涌起一阵深深的使命感。 每年三度御贡瓷器当中,就有两批被送往慎德堂安放使用,皇帝深知这些精美器物不仅是装饰,更是彰显皇权威严与个人修养的重要载体,心中对每一件瓷器的去向,都有着明确的考量。 后人对照档案记载与传世实物发现,慎德堂款器皿主要出自这些御贡瓷器当中,这让后世研究者不禁感叹,皇帝对此处居所的特殊偏爱。 道光一朝御窑厂的烧造制度如前,然而皇帝心中清楚,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,必须对瓷器的品质与用途进行严格区分,这种分类制度体现着清朝严密的等级秩序。 道光朝官窑瓷器可以分为两大类:大运瓷器和御贡瓷器,这种划分在皇帝心中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,代表着不同层次的需求与品味。 大运瓷器是清宫为了满足日常需用、陈设而必备的器皿,皇帝明白这些器物虽然也要精美,但更注重实用性与数量的保证,以维持庞大宫廷的日常运转。 每年烧造有明确的数量、品类要求,这让皇帝感到一种井然有序的安全感,知道宫中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稳定保障。烧造大运瓷器是御窑厂的主要任务,皇帝深知这是维系整个宫廷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工作,不容有任何疏漏。 而御贡瓷器,则是由九江关监督在御窑厂精心烧造,专门供道光皇帝御用的器皿,每当想到这些专为自己而制的精品,皇帝心中便涌起一种独特的满足感,这是身为天子的特殊享受。 其数量少,质量精,纹饰和造型均不同于大运瓷器,皇帝深知这种稀缺性,正是彰显帝王尊贵地位的重要方式,每一件都承载着工匠们的最高技艺。 一年三贡,分别于端阳节农历五月初、万寿节农历八月、年节农历十二月底这三个节日前进宫,这种时间安排让皇帝感到一种仪式感,每次收到新的御贡瓷器都如同收到珍贵的节日礼品。 御贡瓷器的特点就是品类少,质量精,数量罕,每一任督陶官烧造的器物甚少重复,这种不重复的特性让皇帝深深着迷,因为这意味着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。成为道光御瓷的卓越代表,这些器物不仅是当代的艺术瑰宝,更将成为后世评判自己品味与时代特色的重要见证。 第(1/3)页